微课程的创作与展望

  发布时间:2015-08-31 17:00 栏目:成果展示 来源:   作者:   点击量:545  


(图为淄川昆仑中学光程在微课程表彰会发言)

        我是来自淄川区昆仑中学的光程,我汇报的主要内容有两个:一是微课程的创作,其中,重点是:专题微课程的创作历程;二是微课程的展望。
         通过市、区两级培训和自己不懈的学习,我逐渐明确了什么是微课程?什么是专题微课程?如何设计这些课程?如何创作微视频和发布微课程等等。我按照大赛的要求,以微课视频为最终作品,按照屏幕上的流程图,尝试创作微课程,从学习走向参赛。
        一、专题微课程的创作历程
        2013年6月-11月,我们组建专业发展团队-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,开始尝试以微课程作为优质资源,有效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。我们选择初四学生作为研究客体,针对初四化学学习中出现的难点、易混点等问题,借助信息技术、通过设计和创作“微课程”,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课程资源。   
        这是我们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专题微课程结构图。我们对“微课程”进行系统编排和科学构建,创作了“解题类-辨析型”的六个小专题微课程,形成了初四化学的疑点辨析大专题微课程。  同时借助市微课大赛平台,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、“问题-探究”小组合作学习活动。
         我们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,逐渐从微课制作走向微课教学和教研。
        微课教学和教研的第二个阶段是:借助区域活动、市优质课等载体,开展“微课程”课堂教学、研究活动。这次获奖的作品就是最后的研究成果!
        2013年9月-12月,在市、区两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,我执教《原子的构成》(第一课时),率先使用“微课探究、小组合作”教学模式,开展更大范围的微课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。《原子结构发现史》共有5个微课组成,引领学生体验科学家的发现历程! 
        其实,在微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研究中,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,但是我们相信团队的力量,只有开放、免费、聚合才会有出路,用互联网的思维审视当下的教育信息化变革!
         二、 适合的才是更好的,选好时机“激”发微课程
        不是所有的教学课型都适合微课程,也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需要用微课程。以《原子结构发现史》为例:
         (1)从课堂教学课型来看,这是一堂新授课,对于抽象的电子层、微观的原子核等内容,可以借助“讲授类”微课程。
         (2)从课堂教学环节来看,课前自学环节或是前置学习环节,可以使用对应的微课程。这是当时我在桓台县世纪中学执教市优质课时,孩子们专注学习自选微课程的场景。
         这是微课教学的学习设计结构图。教学是缺憾的艺术,我刚刚参加了北大MOOC-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学习。所以,我们还要继续展望—基于微课程的“翻转课堂”! 
          微课程不在于用了多少,而在于“活”了多少。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,关键是它发挥了多大的作用,能否在学生的学习中“活”下来。
         (1)转变学习方式。就像这幅图,学生不再牵绊于整个班级教学这辆“大公交”,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,学会选择自己的“网络课程”和“网络教师”,切实转变学习方式。
         (2)转变教学方式。借助信息技术和微课程,开展小组混合学习活动,能够有效的实现探究式学习、发现式学习,增强教学的“互动性”、“体验性”。
         (3)减少不必要的“重复”、增强必需的“指导”
         三、微课教学推动个性化教育的开展
         (1)从教育成本的相对降低看待微课教学。微课程可循环重复使用、可碎片优化组合,教师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与学生的互动、交流等“以人为本”的活动中,相对降低了教育成本、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。
         (2)从学习组织结构的变革看待微课教学。学习从课上扩展到全时空,学生可以在市微课教学平台上,参与学习、互动交流,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展示的机会和成长的机遇等。
          希望老师们和我一起追求:你的微课程,不要受制于教材,而是超越它……让学生们喜欢学习,爱上你的微课程,爱上您所执教的学科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   (光程  淄川区昆仑中学  特等奖获得者)


评论

还能输入140

用户评论

关闭

扫码登录更安全

手机扫码,安全登录

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
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

手机扫码,安全登录

扫描成功!

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

取消二维码登录